2012-9-20 22:32:28
关键词:符号性、生态性、可循环、可变换、经济性
一、符号性
要点:标记性、文化性、原创性、源头地、可复制
1、标志性
具有标志性、反映象征意义和内涵的城市重要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体,具有心理和地理意义上的标志作用的建筑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
“地标”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地标”在外形上要具有创新性,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既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商业活动的一个平台;标志性建筑要倡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其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思潮的体验。它是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由它们共同创造一个地域的经典。
“地标”集技术性(物理因素)和艺术性(文化因素)为一体,熔实用性(使用功能)和审美性(精神功能)于一炉,其符号特征强烈而深刻。其能引起一定行为的媒介体系,如都市想象和文化记忆,地标建筑以某种物质手段(技术、经济、结构等)形成某种形式(能指)去表达某种观念和思想(所指)。
2、文化性
建筑的文化性,在纵横两个方面展示其多样化特征。纵的方面,建筑有时代性的差异,横的方面,建筑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力图在传承并激活演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巧妙融汇时尚、现代气质,体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兼容的多元化文化特质,但更注重打造中国文化性格。
建筑的时代性,是指地标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而印上明显的时代标志。这时代性可以兼容并蓄,也可以推陈出新。
建筑的民族性,指的是地标设计时应考虑所在区域的民族、民俗、民风的内涵、特色,提炼出神形兼备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趣味典故等等,因地制宜将其转化成可表现的建筑符号。
建筑的地域性,广义上是指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项目所在地的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当地人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开创了岭南建筑的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
建筑的地域性,狭义上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设计时应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总之,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历史的源流、民俗的风情、文化基础、社会时尚、地方特点、时代要求,对建筑文化进行合理的定位与正确的评价。
3、原创性
建筑装饰设计的原创性体现,主要体现在建筑的使用功能与艺术表现方面。要营造“三美”:“欲望之美”(“顿生冲动”,“有所期待”:看了就想得到)、“情境之美”(“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看了就想体验)、“意境之美”(“回味无穷,欲罢不能”:看了来了得到了还想要),这都是建筑装饰设计原创性定位选择的关键。
作为艺术设计界的一般认识,设计的原创性主要体现于空间形态的视觉表现。于是形成空间形态的构造、材料、色彩、质感以及一切与此相关的艺术风格。其实,建筑设计原创性还应充分考虑环境系统存在的多样特征、环境系统发展的动态特征、环境系统关系的协调特征,环境系统的关系体现于三个层面,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人工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与人工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4、源头地
“符号性”建筑所属区域该符号一经问世就成为当地的“地标”,并成为该符号的“源头地”,具有“原产地”属性,为世界第一。
5、可复制
这里是针对该符号知识产权拥有者而言,而对于外部而言则具有不可复制性,“符号性”建筑物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建造标准,包括采用的建材、色调等,能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新建筑物的形状、大小、高低等进行调整,从而做到“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经济化”复制。
二、生态性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在现有条件(既成事实)下,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达到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生态链条完整的要求,顺应并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和谐,寻求创造适宜于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各种生态建筑环境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
强调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完美结合,能量流:即能量流动,包括太阳辐射能的平衡,温度的平衡及风能、水能的集聚与转化等;物质流:既物质循环。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完善生态建筑环境,应实现其物质循环的完整性,实现生态平衡,提高生态质量。
总之,设计时应充分分析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地质、水文等综合因素,本着环保、节能的理念设计,在节能、节水,以及通风、日照、温度、隔音等等的指标,必须达到的生态指标。
三、可循环
严格遵循建筑的循环利用两大原则:即再利用、再循环。再利用,是指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利用,主要表现为对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对结构构件、照明设施、管道设施、各类设备以及砖石构件的重复利用。再循环是指建筑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这表现在对旧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
设计应与自然界共同进化,以可再生能源、资源为基础。在建筑耗能方面,在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的同时,应在更高一级层次上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这一类可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能源;同时,从节能及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对生态建筑空间如覆土建筑、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
四、可变换
各种建筑构件和自然景观元素(如植被、水系)可按一年四季变化而变换,同时也能根据各种节日促销做灵活变化,还能配合文艺汇演做相应的调整,而且变换简单、成本低。
五、经济性
建筑设计单位应重视建筑方案的经济性研究,在设计构思中,除了对一般的建筑功能、形式表现等进行思考,对设计方案的表现力、空间舒适度、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给予评价外,更应该对建筑经济性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经济条件的客观分析,确保工程项目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符合各项经济条件,严格遵守概、预、结算的梯级制约关系。
同时,还应重视建筑使用中的消费成本支出,对建筑经济性的认识不只局限于最小化,更应重视使用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消耗成本,注重对社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研究,避免建设低投入而使用却高能耗、低效率的非良性循环。更应有综合效益的观念,全面客观地理解经济效益,将高经济回报作为建筑发展的首要目标,重视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从而确保显著的经济效益回报。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华夏路10号富力中心1504 / 中凯文化创意园(番禺区)- 广州市番禺区洛溪北环路9号 / 电话: 020-86301119 传真: 020-86306866